2024-02-06 | 骗子用Deepfake技术在视频会议中假冒CFO,让一家香港跨国公司被骗走了2500万美元
欢迎收听HackerNewsRecap,我们每天为你呈现Hacker News热门前十的精彩内容。本期,我们要一起探索浏览器扩展生态的精妙之处,追溯那个斜置的鼠标指针背后的趣呆故事,还有一位开发者对技术圈对待个人创造力态度的深刻揭秘。赶紧跟上我们的脚步吧。
浏览器扩展的魅力与挑战
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浏览器扩展程序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壤,允许广大网民在其中播种创意,收获便利。尽管安全问题时常成为人们对其的质疑声音,但这并不能掩盖它作为一种可编程工具的独特魅力。扩展程序展现出了一个与传统智能手机和电脑平台有所不同的开放生态,用户可以在这里自由改造和优化他们的应用体验。
而归功于这种开放性,扩展程序可以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自动填写密码、辅助理解外文或是美化你的Gmail界面。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反映用户个性和需求的窗口。正因为如此,虽存在安全风险,它们的独特之处和巨大潜能仍然使人为之着迷。
原文链接:Browser extensions are underrated: the promise of hackable software (2019)
软件定制与安全性:寻求平衡的新探索
在当今数字时代,软件定制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论愈发激烈。尽管用户渴望能够自定义更多功能,例如键盘布局,但这种开放性也同时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设置合理的应用权限,确保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公众对于隐蔽于复杂设置中的危险开关深表怀疑,担心一不小心即可能打开安全风险之门。
面对这一挑战,有建议提出设计一种全新软件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即使执行了不可信代码,数据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项建议不仅聚焦于当下,还将视线投向未来,期望依靠人工智能的辅助,用户将在本地化优先的基础上,能更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数据。
然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愿景,我们必须要克服重重障碍,尤其是要破除技术巨头对技术控制的垄断,推动技术的民主化。即便对于用户而言,控制权和定制化服务非常关键,实现这一点也意味着浏览器和应用程序必须经历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改进。例如,有观点建议加入伪传感器、预设地点选择及特定应用的网络策略,以优化应用权限管理方式。此外,对于目前应用权限设置过于严苛的情形,也有人提出了不满,希望未来出现更多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的政策。
这场讨论不仅关乎技术的未来发展,也触及了对扩展功能价值的重估。一些人认为,扩展功能的存在可能只是对网络应用质量不高的暂时性补救。而对于那些将隐私和安全放在首位的用户来说,慎用这些扩展功能是必要的智慧选择。
原文链接:Browser extensions are underrated: the promise of hackable software
鼠标光标的倾斜:一抹引人注目的设计细节
在数字化世界中,鼠标光标的微妙倾斜总是不经意地吸引着用户的目光。这个细碎的设计背后藏着一段颇有趣味的历史长河。初期的显示技术并不成熟,分辨率较低的显示器往往难以清晰展现鼠标点击的精确位置,于是设计师们决定将鼠标光标倾斜45度,以达到简洁且容易辨识的效果。这背后融入了从技术实现到人体工程学的种种思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高效地计算点选位置,还包括了对人类自然指向动作的模仿。这款设计不仅是技术的巧思,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我们对技术与人类认知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集体智慧的本质与在线投票系统的挑战
最近在评论区内关于在线投票系统以及集体智慧的本质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人认同一个观点:公众投票倾向于评价表面的合理性而非事实的正确性。在很多情况下,非专业人士的数量远超过了真正的专家,导致一些不太精确的意见也可能受到广泛的赞誉。此外,有人对比了人类的模仿本性和机器学习的行为,而对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定义和能力的看法也呈现分歧。有评论者对于“众人智慧”持怀疑立场,认为真相很少会从非专业人群的共识中产生。相反,类似于 Reddit 这样的平台,可能由于点赞制度而使得人们对错误信息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讨论也涉及到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如何在生成与流行观点相符合而非事实一致的信息,但也有声音表示,这种现象并不总是有害的,正如 LLM 在日常任务中的实际应用那样。整个对话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到 LLM 的具体功能都有探讨,普遍看法是,在线内容的价值多数是由其流行程度而非准确性来决定的。
数字艺术与技术之旅
在这个数字艺术的浩瀚画卷中,有一位开发者通过自己的技术之旅展现了探索与失败交织的故事。我们从他的分享中感受到了他对苹果公司忽视单个开发者的不满,这种感觉强烈对比于苹果将产品用户体验置于开发者需求之上的战略。同时,该开发者还谈到了谷歌在界面错误处理和搜索体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复杂情况的技术生态系统中,他突出了编写网络代码的独立性和韧性,这是一个没有单一实体能够主导的领域。他提倡我们应该像对待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一样,灵活地看待与科技公司的关系,并认识到这些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渐进式网页应用(PWA)的争议与展望
评论区热议 PWAs 与原生移动应用之争,网友们认为,尽管服务如 Uber 同样需要原生应用以实现更佳的数据缓存等体验,但 PWAs 依然有很多未被挖掘的潜力。不仅如此,人们还关注应用在网络状况不佳时的可靠性,以及免费手机游戏中推送通知的必要性。苹果公司的战略和其对 PWAs 的态度也引起了争议,许多人猜测这背后或许有苹果的商业考量。隐私安全、商业策略乃至潜在法规的变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开发者在选择网页开发还是原生平台时,所遇到的体验与工具问题也是讨论的一部分;一些人对 TypeScript 和当前网页开发环境感到失望,有的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基于网页的开发方式由于其分发方便、未来兼容性强而备受青睐。甚至有人回忆起 iPhone 初始对应用的规划,即偏向于网页应用而非原生应用商店的构想。编程语言和类型系统,特别是 TypeScript 的复杂性,尽管是边缘话题,但仍不容小觑。
胆大包天的数码诈骗:一次2500万美元的教训
在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诈骗案中,一家知名跨国企业的财务职员竟在一次视频通话中损失了高达2500万美元。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利用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恶意分子假冒了该公司财务总监的身份进行通话。警方报告称,诈骗者的计划不止于此,他们还构造了多个同事的虚假身份,这些虚构出的“同僚”成功地淡化了该员工的怀疑,使其放松警惕,并最终批准了一连串的大额交易。
这宗恐怖的案例再次凸显了深度伪造技术的成熟给网络安全带来的重大威胁。不仅被用于实施各种形式的诈骗,这项技术甚至被用来制作名人——如泰勒·斯威夫特——的不实猥亵内容,对社会品德和形象造成严重伤害。
原文链接:Finance worker pays out $25M after video call with deepfake CFO
诈骗预警:小心高发的 "Patel" 酒店老板电话诈骗
近日,评论区里热议一种高发的诈骗——有人冒充酒店老板 (姓 Patel) 电话联系员工,声称有紧急情况需要转账汇款。这一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一部分网友聚焦于 Patel 家族在旅馆业的深远影响及其历史地位,评论如何这使得冒充现象变得更加可信。另一些人则从 文化角度 出发,剖析了全球企业文化中的 “权力距离” 对诈骗易感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员工对权威的盲目顺从下,如何容易被骗。
故事分享中,不少网友证实此类骗局并不是某个地区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 地域性较弱的普遍现象。此外,讨论中也涉及到 技术的双刃剑属性——深度伪造技术和数字签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类诈骗的可能性,同时也为防范诈骗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一些建议提出,员工间可以建立秘密确认信号来防范诈骗。而对于 社交媒体 上容易获取的个人信息对未来诈骗的潜在威胁,也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本段为播客节选,博文解读和深度分析由博主独立完成,不一定代表原文观点。
替换 CPAP:666 天的官僚奥德赛
当一位普通人的 CPAP 呼吸机出现故障时,他踏上了一段几乎算得上史诗级的旅程—替换一台问题设备。在这长达 666 天的经历中,他不得不应对 Anthem 健康保险公司带来的层层繁复和令人头疼的官僚体系。这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无尽的设备故障、保险索赔的迷宫,还有系统性的失灵。这些事件构成了一个犹如黑色幽默般的场景,使人在巨大的挫败感中也能窥探到那么一丝乐趣。这段奥德赛般的旅程告诉我们,面对如此庞杂的官僚系统,必须坚持不懈地记录每一次互动,追踪每一个程序,有时候可能还需要联系更上层的权力机构。这是在美国复杂的健康保险迷宫中,为了获取医疗设备而不得不进行的艰苦斗争。
进口商品的繁琐手续与文化影响
在我们的评论区,大家热烈讨论了一个棘手的话题:如何在手续复杂的国家里进口商品。参与讨论的网友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小技巧,这些技巧不仅仅涉及到理解各种令人头疼的程序,有时候甚至需要学会在当地进行“打点”——也就是俗称的给小费、找关系中间人,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行贿。讨论内容丰富多彩,不限于这些“小技巧”,还包括在亚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面子”问题,以及如果有熟人在内部协助,进口过程会顺畅很多。大家对这种做法的合法性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网友提到了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在特定情況下的豁免条款。讨论也延伸到了外籍人士和本地人在应对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策略,甚至有人把这种情况视为一种职业机会,利用不同国家规则的差异进行套利。尽管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制度间的巨大差异,但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对海关官僚系统之复杂和荒诞的无奈。
对《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热情致敬
在一场充满热情的致敬中,《哥德尔、艾舍尔、巴赫》(G.E.B.)给一位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启示。这本书以深刻的笔触围绕计算、意识与认识论进行探讨,让读者重新塑造了对复杂系统的理解。书中的主题,如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同构概念,还有自引用等深奥的议题,作者巧妙地与艺术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引领读者步入知识的宝库。正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我们得以一窥 G.E.B. 中那些关于从底层构建解决方案与认知限制的观点,它们启发了读者对社会结构、软件设计,以及知识探索的全新理解。
文哲之辩:《G.E.B.》与《尤利西斯》的争论
在这个知识获取如此便利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简称《G.E.B.》)和《尤利西斯》这两本书的文哲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这些作品复杂繁琐的风格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表达艺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风格隐藏着别有洞天的深意。对《G.E.B.》的评价分歧颇大:一些人觉得它沉溺于哲学论辩和自我陶醉的深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打开思维边界的一把钥匙。不乏有评论者偏爱那些通过其晦涩性质挑战简单批判的作品,而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哲学写作应该追求清晰明了,以加斯顿·巴舍拉那样的清丽文风为佳。
讨论焦点还包含晦涩写作是否合理,以及《G.E.B.》的风格是否真的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奥的观念。与此同时,大家亦探讨了在文学和哲学中细节与主旨表达的平衡,争论哲学是否只是争辩某种观点,或是应该提供一种审美体验。大家交流了对柏拉图这样的古典哲学作品的理解,也论及了从观察现实还是从文字出发的作品之间的差异。此外,书籍主旨理解的主观性也引发了讨论,众人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目的和影响的个人见解,以及作为非英语母语者阅读英文原著时面临的挑战和翻译的微妙性。
原文链接: Hacker News post on G.E.B.
探秘小型变压器语言模型
在这次科技深度探险中,研究人员投入了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对一种小型变压器语言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目标是探索如何突破语言模型仅依赖自注意力机制的局限性。具体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参数约千万,基于小莎数据集训练的模型,研究重点聚焦于模型在完成注意力步骤之后是如何进行下一个标记预测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向模型提出问题进行探索,而且仔细分析了模型各个块的输出。通过这些分析,他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逻辑:模型会把输入的提示和训练数据中的某类字符串建立联系,据此来作出接下来的预测。这种预测机制,即通过关联输入提示与训练数据之间的分布以生成未来的预测结果,不仅得到了实证的验证,而且还通过研究人员编写的特定代码进行了详细阐释。对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他们首次进入开放式机器学习研究领域的尝试,也极大地拓宽了他们对语言模型的理解,并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模型复杂表象之下的简简单美。
神经网络模型与信息基础理论的探讨
在科技领域的评论区里,热议不断。众多网友参与讨论了信息基础理论及其在现代的神经网络模型,特别是 GPT 等模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很多人强调重新发现已知真理的价值,这不仅被视为一种验证手段,同时也是对旧理论的重新理解与新观点偶然发现之间的平衡点寻找的体现。尽管如此,仍有人对传统信息理论能否足够解释神经网络的复杂性持怀疑态度,他们提到像 PID 控制器这样的实践案例能在理论成型前就获得成功。
讨论很快聚焦到了语言模型的培训和输出问题上,尤其围绕这些模型是否真的在“学习”或仅仅在模仿训练数据。这进而引出了一系列关于 AI 模型培训中涉及的版权法律与伦理问题。此外,技术上也有深入的讨论,例如,探讨是否能绕过神经网络中的注意力机制和前馈层来提高效率。有评论者甚至详细分析了如 nanoGPT 这样的小型模型训练过程,并指出它们能够理解复杂的语言语法。最后,还有人推测大型语言模型(LLMs)是否类似于马尔可夫链生成器,并探索在不使用复杂模型的情况下,是否能更高效地获得类似结果。
塑料禁令的战斗:持续推进,确保海洋生命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面前,限制塑料制品的战斗迎来了生机。根据美国 Peurig 教育基金的 Fay Park 分享的观点,人们对于不再使用塑料袋的适应性展现得非常出色。在某些实施了限塑措施的地区,人均每年减少使用近 300 个塑料袋。这一数据强力证实了限塑令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及海洋生物的消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加快限塑的步伐。为了巩固已有的成就,报告强调必须持续推动,实施更多法规,鼓励替代方案的采用,并保证相关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原文链接:Hacker News: Plastic bag bans work
环保法规的热度:一次性塑料袋与吸管的辩论
评论区的讨论如火如荼,大家热议环保法律,特别是对一次性塑料袋和吸管等项目的禁令。这些政策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接受,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南澳,有些公众觉得转而使用环保袋并不困难,而有些人则经常忘记携带。一些声音质疑这种环保行动的实效性,甚至对于它会给患有 ADHD 的人群带来额外挑战表示担忧。人们对于环保规定是否真能带来环境利好持有分歧,有的认为这些规定造成的不便大于其保护环境的效果,可能反而会引起人们对环保的反感。讨论也扩展到其他环境政策上,比如禁止使用瓦斯灶,人们或支持或质疑这些措施,以及替代方案如电炉、感应炉的有效性。还有对空气质量监测器是否能够有效检测瓦斯灶产生的污染提出疑问,提醒需要注意家庭的不仅有烹饪,还包括供暖和热水等使用煤气的多重需求。此外,对于这些政策对电网与个人成本的影响也有所讨论。其中,对纸吸管的引入不便以及某些环保措施逻辑缺失的观点也被提及,有人担心这会激发更多对于环保的反感情绪。讨论中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环保法规背离初始目标的更深层批评,指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土壤质量、能源设施和政府的责任分配。
在拉斯维加斯的璀璨光影之下,DEFCON 合约意外终止
在闪耀着五光十色霓虹灯光的拉斯维加斯中,一个令人惊讶的新闻打破了夜空的静谧——Caesars Entertainment 和全球最大黑客大会之一的 DEFCON 历史性的合作突然宣告结束。这一合同的意外终止不仅在科技圈内激起了波澜,更引发了一系列猜测和讨论。DEFCON 在其通讯中所提到的时间戳和自动生成的页面,无声地见证了这一消息传递的急迫性和它的数字化特征。
凯撒集团与 DEFCON 分道扬镳
社区针对凯撒集团突然取消与 DEFCON 的合约展开了激烈讨论,舆论分歧显著。一方面,有观点认为 DEFCON 与会者较少参与赌博与酒店消费,导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其他游客;同时,DEFCON 的规模庞大,特殊的后勤挑战,比如需要增加安保人员,加剧了运营压力。然而这种说法也有不少反驳,有人认为赌场收益受 DEFCON 影响是误解,缺乏实证支持。
讨论还涉及了赌博行为本身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尽管有人认为,在赌城拉斯维加斯计算牌是无用功,也有人指出这一行为尽管有可能但风险大,容易被新手错误理解。此外,有理论猜测凯撒集团的决议或许与近期的网络安全事件和对数字安全的增加担忧相关,认为赌场管理层可能觉得 DEFCON 带来的潜在风险及成本超过了收益。
有趣的是,讨论还提到了作为程序员的赌博心态——即便他们清晰理解背后的概率学,同样以娱乐为目的参与其中。综合各方观点,有人提出凯撒集团的做法可能仅仅是一种策略性调整,他们有可能在 DEFCON 期间找到了更为有利的商业活动。
原文链接:Caesars abruptly cancels contract with DEF CON
Netflix 面临盗版挑战
在一份坦率的披露中,Netflix 承认,要与网络上的盗版内容竞争越来越难,强调了免费内容对观众的巨大诱惑。这家曾成功通过提供即点即看的便捷内容应对盗版的流媒体平台,如今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复杂的局势——盗版网站不断进化,以至于它们在使用上变得异常容易,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有意思的是,多家公司在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中表达了对盗版的相同担忧,有的述说甚至一字不差,这显示出整个行业都已经认识到,盗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强敌。
原文链接:Netflix: Piracy is difficult to compete against and growing rapidly
在评论区,网友们热议流媒体和盗版各自的优缺点,还有新技术对视频质量及文件体积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目前流媒体平台的碎片化正让人们重新考虑盗版。比如H265这样新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因其在减小文件体积的同时保持了不错的视频质量,而被看作是盗版行为更可行的理由。围绕盗版与正版流媒体之间的质量差异也引起了争议,有评论提到在手机等小屏幕设备上观看内容时,高数据率和分辨率的重要性变得不明显。还有人对数字版权管理(DRM)表达了不满,并讨论了绕过这些技术措施的方法。一些人担忧流媒体服务与旧有有线电视模式的相似性,可能导致对观众的极度商业化。其他人探讨了电视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限制性服务如何妨碍人们参与到文化对话中。对于那些厌倦了合法流媒体服务和DRM带来的不便和麻烦的人,有的转向为已拥有软件的盗版解决方案,有的则干脆转向其他娱乐形式。还有人反思了内容创作、分发成本及消费者支付意愿与盗版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良好的客户体验可能是让人们选择付费订阅而非盗版的关键。